汽车工程学院2019-2022
 首页 | 学院概况 | 系部中心 | 师资队伍 | 人才培养 | 招生就业 | 科研工作 | 学团工作 | 双创活动 | 党建工作 | 校友专栏 | 资料下载 
站内搜索:
2025年4月4日  星期五
 
  首页
 通知公告 
 学院新闻 
 
  通知公告    
“方程式赛车”微专业招生简章——点燃引擎,驰骋未来!打造未来赛车精英的摇篮
2025-03-19 08:37  

1.专业概况
长春工程学院"方程式赛车"微专业依托赛车实践平台与学科优势,首创"教赛创研"四位一体培养架构。通过全链条项目化教学(理论-设计-制造-测试-竞赛)构建知行合一培养范式,深度融合赛车工程的技术开放性、创新前沿性与实践沉浸性,打造"双课堂"育人生态:主体课程聚焦车辆工程等核心技术,创新实践实施竞赛反哺研发的协同机制,着力培育具备极限工况标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,为智能网联汽车时代输送产学研用贯通的创新中坚。"方程式赛车"微专业的开设精准回应了赛车产业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痛点。面对中国市场扩容与全球赛车产业革新的双重机遇,行业在车辆工程、新能源应用及赛事管理等环节面临复合型人才断层。传统教育体系因缺乏产教融合机制,导致本土化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。该专业通过构建结构分析、动力学分析、赛车设计三大核心课程模块,定向输送兼具工程技术与运营管理能力的交叉型人才,有效缓解车企研发、赛事数据分析等关键岗位的用人压力。
同时,其课程体系深度融入产学研协作,联合广西汽车集团、北京百度智行科技有限公司、星霁(长春)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共建实践平台,使学生直接参与赛车研发、赛事数据分析等实战项目,缩短人才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周期,提升行业技术迭代效率。

为此,“方程式赛车”微专业课程的建设不仅服务于赛车领域,更向无人机、智能车辆等广泛科技行业输送具备极限场景技术认知的创新力量。从社会效益看,该专业通过培育本土化人才梯队,降低行业对外依存度,助力中国赛车产业生态构建,并依托赛事IP带动文旅、直播等衍生经济,形成“技术赋能-人才支撑-产业升级”的良性循环,最终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。

2. 专业特色
本微专业作为聚焦汽车工程与赛车运动领域的本科特色培养项目,依托我校汽车学科优势资源,针对行业人才培养痛点,构建融合专业教育与行业实践的创新培养体系,着力培养具备复合型能力的汽车行业领军人才。立足车辆工程学科基础,深度融合赛车技术与汽车运动特色元素,系统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。通过引入汽车运动产业真实案例与前沿技术,有效解决传统工程教育中"理论实践脱节"、"教学与产业脱节"两大难题,培养兼具专业深度与行业视野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。通过微专业系统性培养,使学生获得:
① 扎实的车辆工程专业知识体系
② 完整的赛车开发工程实践经验
③ 突出的创新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
④ 跨学科协作与项目管理素质
⑤ 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
本专业通过构建特色化培养体系,致力打造中国汽车运动领域的人才培养高地,为智能网联汽车时代输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工程人才。



3. 教学团队
教学团队全部由教学一线的中青年教师组成;团队15人具有博士学位、15人具有高级职称(含教授5人、副教授8人、高级工程师2人)、平均年龄43岁;团队研究方向涵盖智能制造、工业互联网、数字孪生、智能控制、数字化设计等全部相关技术领域;另外,微专业特聘具备15年及20年行业研发经验的企业专家2名。


 

4. 课程设置: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赋能


5. 招生对象与要求
(1)面向我校各专业的大一、大二、大三全日制本科生,专业不限(机械工程、车辆工程等理工科优先)。
(2)对赛车技术、汽车工程或赛事运营有浓厚兴趣。
(3)具有较好的机械学科、动力学科专业素养和学习热情。
(4)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。

6. 结业要求
学员在学习期限前,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,参与团队赛车设计并配合组装出赛车,并完成创新实践课程环节的结题工作,达标学员将获颁“方程式赛车微专业”结业证书。

7. 收费标准
首年免费

8. 开班方式
遵照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有关管理规定执行。微专业原则上满20人开班,具体开班情况由微专业所在学院决定。

9. 联系方式
金鑫/电话:13504409376  邮箱:
18600624@qq.com
刘政泓/电话:15699568381/邮箱:77045214@qq.com

(初审张桓禹,复审金鑫,终审徐学东)

 

关闭窗口
中国教育科研网 | 长春工程学院 | 中国机械社区

长春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  版权所有